<var id="6xqgl"><sup id="6xqgl"></sup></var>

        <td id="6xqgl"></td>
        <optgroup id="6xqgl"></optgroup>

        蘇中故事當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企業文化 > 蘇中故事

        蘇中故事

        熱門關鍵詞: 魯班獎 國優獎 詹天佑獎 省優工程

        蘇中故事

        世博之光
        發表時間:2022-05-19     閱讀次數:

        新世紀頭十年,上海最大的事情是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園大大小小321個場館,麇集于黃浦江邊,閃耀著世界頂尖科技的璀璨光芒。這其中,有三座場館鐫刻著蘇中建設的印記:英國館、臺灣館、愛爾蘭館。英國館是世博園的“頂流”場館之一,“綻放的蒲公英”家喻戶曉,而這朵“蒲公英”的綻放滿滿記錄著創新的故事。

        2008年9月,蘇中建設收到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投標邀請。英國館設計方案出自著名設計師托馬斯·赫斯維克之手,說是設計方案,其實僅僅是四張A3紙的概念性設計,而且異乎尋常的奇特,甚至用“異想天開”來形容亦不為過。

        托馬斯的總體構想是“一份送給中國人民的禮物”,一個神圣的“種子殿堂”:建筑物外部6萬余根亞克力桿的桿端全部藏有種子,而重達1000多噸的建筑物則依托2萬根亞克力桿的支撐,“懸浮”于地面之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迎難而上,盡展蘇中作為。為了這份蘇中見所未見卻又充滿藝術的構想,公司很快成立了以項目經理王亞琦為首的技術攻關小組,30天的時間,大家根據托馬斯的構想,制作出一個球體局部等比例全真模型。

        看到模型后,托馬斯直呼“GOOD!”一片贊嘆聲中,英國領事館代表欣然與蘇中建設共同簽署了設計-施工總承包合同,英國館也成為蘇中建設首個EPC工程,標志著公司在業務模式創新的探索中邁出堅實的一步。

        要完成這座“種子殿堂”,面臨著重重技術難題,傳統的施工技術根本無法實現英國館天馬行空的藝術構想,英國館技術攻關小組夜以繼日進行技術研討,嘗試通過技術創新的方法推進項目進展。多少個夜晚,大家都在辦公室里度過,趴在辦公桌前小瞇一會,夢里都是新的技術方案。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技術攻關小組的銳意創新下,諸多技術難題迎刃而解。首先是“包裝紙”形狀的裙房,項目部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創新應用計算機三維放樣的技術,完成了裙房結構的施工。重型木主體結構的施工也是難點,項目部創新采用全進口的重型木為主體材料,英國館也成為整個世博工程中唯一采用此結構形式的工程。施工中,最大的難點還是長度達7.5米的6萬多根亞克力桿的安插,安裝精度要求極高,為了解決亞克力桿與木質結構和不銹鋼管之間的滲漏問題,項目部通過多次試驗比較,最終選擇效仿汽車手動煞車的擋塵膠布,創新性采取橡皮圈加結構再加橡皮套的方法,成功攻克亞克力桿安插的難關。

        多項創新技術的應用,讓英國館得以在世人面前震撼呈現。2010年3月26日,上海世博場館工地上隆重舉行了英國館的交接儀式,蘇中建設董事長笪鴻鵠將英國館鑰匙鄭重移交給英國館館長羅娜女士。這個滿滿凝聚著蘇中人業務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的“交鑰匙”工程,讓英方贊不絕口,他們直言:英國館作為一份“珍貴的禮物”,首先是蘇中人送給英國人的、中國人送給英國人的!

        追憶世博如斯,“創新”的故事凝聚著蘇中人的匠魂,打造了蘇中鐵軍突破進取、開拓創新的卓越豐碑。

        |
        上一篇:為社會責任“發聲”
        下一篇:天文臺的“約定”
        • 返回頂部
        • 0513-88826103
        • 微信二維碼
          二維碼
        欧美精品人爱A欧美精品